
??
? 在當今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中,供應鏈物流已成為全球經濟跳動的脈搏。它不僅維系著企業的生命線,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。然而,隨著行業的迅猛發展,供應鏈物流領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。從電子商務的爆炸式增長到全球化貿易的復雜多變,從尖端科技的日新月異到環境可持續性的要求日益嚴格,這一切都對供應鏈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?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,我國物流市場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,物流相關法人單位超過40萬家,物流從業人員超過5500萬人,每年會產生100多萬人的就業需求。而目前每年專業院校供應鏈與物流專業畢業生17萬人,難以滿足行業發展需求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供應鏈物流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議題。更重要的是,未來的競爭,不僅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,更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。在這樣的競爭中,人才,特別是具備全球視野、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供應鏈物流人才,將成為企業乃至國家贏得未來的關鍵。本文將深入探討供應鏈物流人才培養的緊迫性、挑戰與機遇,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。
01
四大行業特性對人才的更高要求
? 供應鏈物流行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:行業覆蓋了從原材料采購、產品制造到商品銷售的全過程,涉及服飾、消費品、汽車、生鮮等多個細分領域。比如從初級產品如煤炭、原油、化工品等大宗商品物流供應鏈,到中間產品如鋼材、工業品、特種商品的物流供應鏈,再到最終產品如快遞、消費品和汽車整車供應鏈等。每個領域都有其特定的需求和挑戰,如冷鏈物流要求嚴格的溫度控制,而汽車物流則需要考慮大型設備的運輸和組裝。這要求供應鏈人才不僅要有廣泛的知識面,還要能夠深入理解特定行業的特點。
? 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要求:供應鏈的上游通常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購和供應,而下游則連接著分銷和零售。不同環節對物流的需求和標準不一,如上游可能更注重成本控制和供應穩定性,而下游則更關注配送速度和客戶滿意度。這要求供應鏈人才具備跨領域的協調和整合能力。例如,化工行業的供應鏈管理,由于化學品的特殊性和危險性,需要在強監管環境下運作,這就要求供應鏈人才不僅要有專業的物流知識,還要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安全標準。再例如,供應鏈物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,要求供應鏈人才不僅要懂得供應鏈管理,還要了解金融知識,以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。
? 技術驅動的行業變革:隨著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,供應鏈物流行業正經歷著數字化、智能化的轉型。例如,京東物流通過構建以智能倉儲為核心的高效協同物流網絡,結合數據與算法驅動的運營自動化,提供了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,這要求供應鏈人才不僅要掌握傳統的物流管理知識,還要能夠掌握信息技術,如大數據分析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,以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、響應速度和運營效率。
? 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趨勢: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背景下,綠色可持續的供應鏈物流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。企業需要在供應鏈物流的各個環節實施節能減排措施,如優化運輸路線、使用環保包裝材料等。比如順豐科技通過自主研發的全鏈路物流碳足跡管理系統,提升了供應鏈的綠色低碳運營韌性,這表明供應鏈人才需要具備環保知識和相應的管理技能。
?

供應鏈人才現狀?
? 一、傳統物流從業人才多,供應鏈專業人才匱乏。目前,物流行業中傳統的運輸、倉儲等崗位的從業人員較多,但真正具備供應鏈管理理念和技能的人才相對較少。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任豪祥在2021年1月22日央視“開局‘十四五’”供應鏈專題采訪中指出,今后三年中國供應鏈人才需求數大概有430萬的缺口。
? 從需求端來看,中國企業對供應鏈人才的需求量較大。根據《中國企業供應鏈人才白皮書(2021年)》顯示,2021年中國企業對供應鏈人才的需求量為94萬人,其中管理人才需求為40萬人,運營人才需求為35萬人。
? 從供給端來看,中國供應鏈人才的供給嚴重不足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,目前從事供應鏈管理工作的人員約200萬人,但具備供應鏈管理理論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只有60萬人,缺口達到了50%。這導致在供應鏈的規劃、協調和優化方面存在不足,難以滿足企業日益復雜的供應鏈需求。
? 二、供應鏈物流人才培養周期長。供應鏈物流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,包括物流管理、采購管理、生產計劃、信息技術等,對供應鏈課程設計要求很高。另外,供應鏈管理專業建設時間較短,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,供應鏈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以理論教學為主,學生缺乏實踐操作機會,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。因此,培養一名合格的供應鏈物流人才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系統的培訓,而且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,培養周期很長,一般來說,需要3-5年的時間才能培養一名熟練的供應鏈專業人士。
? 三、行業發展迅速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變化,供應鏈行業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,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不同行業的供應鏈特點和需求各不相同,需要具備行業特定知識和經驗的供應鏈人才。然而,目前市場上的供應鏈人才大多缺乏行業針對性,市場又是瞬息萬變,尤其是近三年出現的直播帶貨行業和預制菜行業,對供應鏈柔性生產能力和中央廚房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加深了供應鏈物流專業人才的渴求度。
03
供應鏈人才培養建議
? 為了解決供應鏈人才短缺的問題,需要政府、高校、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。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,鼓勵高校和企業加強合作,共同培養供應鏈人才。高??梢约訌姽湽芾韺I的建設,優化課程設置,增加實踐教學環節,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供應鏈人才。企業可以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,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。另外,各行業的迅速發展,也要求供應鏈人才不斷學習,不斷提升工作技能,能夠對工作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和改進。
? 出臺供應鏈人才培養政策和交流平臺。將供應鏈人才培養納入國家和地方人才發展規劃,明確目標、任務和措施,出臺如稅收優惠、財政補貼、人才落戶等政策,鼓勵企業和高校培養供應鏈人才。各省、市、縣根據發展需求,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供應鏈人才培養項目,如高校學科建設、企業培訓基地建設等。組織供應鏈人才交流活動,為供應鏈人才提供信息服務,包括行業動態、政策法規、招聘信息等,引進國外優秀的供應鏈管理人才,為國內供應鏈行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。例如2024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交通運輸部、商務部印發的《制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指南(試行)》,強調強化人才服務支撐,鼓勵實現產教融合、科教融匯,培養知識型、技能型、創新型的供應鏈管理人才。
? 完善供應鏈人才教育體系。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優化課程,加強采購管理、物流管理等課程建設,確保學生掌握全面知識。強化實踐教學,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基地,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運作,通過實習、實訓、畢業設計等環節,積累實踐經驗。廣東金融學院立足金融行業構建的“國際化、創新性、高素質”應用型供應鏈人才。加強師資建設,高??裳埰髽I專家授課或舉辦講座,讓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,提高教師實踐能力,以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供應鏈人才。福州大學的數智化供應鏈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項目,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,引入市場化運營團隊,助力教師提升供應鏈教學水平。
? 加強供應鏈人才實踐培訓。根據員工崗位需求和職業發展規劃,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,涵蓋供應鏈各環節知識和技能。采用在線學習、案例分析、模擬演練、輪崗等多種方式,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。供應鏈人才需具備多崗位工作經歷,通過在采購、生產、倉儲、運輸等崗位上輪崗工作,全面了解供應鏈的運作流程,提高綜合管理能力,同時,企業需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,定期評估培訓效果,為培訓計劃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依據。京東物流集團先后與湖南工商大學、深圳技術大學、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等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,建立供應鏈校園實訓室;三亞學院與傳化智聯簽約攻堅傳化供應鏈產業學院,湖北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與九州通醫藥集團合作,引入九州通的醫藥物流培訓規范體系,開設“企業高管課堂”等。
? 搭建供應鏈物流認證體系。由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牽頭,設立權威的供應鏈人才認證機構,負責制定認證標準和考試大綱。定期組織認證考試,考試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,通過考試的人員可獲得相應的認證證書。建立認證人員的信用檔案,對認證人員的工作表現和職業操守進行跟蹤管理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組織開發的“供應鏈管理專家SCMP”具有較強的公信力,國際上綠色供應鏈管理聯盟頒發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認證,同樣具有較強的影響力。
? 引導人才自我提升。供應鏈人才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,關注行業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,不斷更新知識。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,提高學習效率,注重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。積極參與企業內部的項目和工作,通過輪崗等方式,拓寬工作視野,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
04結論
? 供應鏈物流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。企業和教育機構應共同努力,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,提高人才的素質和能力。同時,人才自身也應不斷學習和進步,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。只有這樣,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,推動供應鏈物流行業的持續發展。